日前,国家邮政局公布了邮政行业运行情况。2020年10月18日,全国累计完成快递业务量600亿件,日均快递件数达到2亿件。
在日均2亿件快递中,拼多多日均大约7000万,再加上京东等厂商的份额,非淘系的日均快递单量已经超过了1亿单。电商行业过去长期以来独大的垄断格局被拼多多打破。
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在26岁的时候与巴菲特一起吃过午餐。黄峥说:“巴菲特讲的东西其实特别简单,是我母亲都能听懂的话。这顿饭对我最大的意义可能让我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。”
而且,电商行业与信息流不同,“拼”电商相比字节跳动有更多的优势。
拼多多的客单价、复购率不断提升。对于苹果手机这类高端商品,拼多多渠道的销售占比越来越高。
传统“淘”电商选择的道路,是流量变现,通过各种广告和途径吸引流量,让消费者进入我的世界来搜索。
社交和算法的电商正在取代搜索模式的电商,“淘”电商迎来了“拼”电商的冲击。
一是“拼”电商的“拼”相当于传统商业渠道的批发,多个用户购买拼购一件商品,这件商品对经营商来说,就从零售变为批发。而批发成本一定是低于零售的。同样的产品“拼”比“淘”更实惠,这是硬门槛。
“拼”电商用社交与算法替代搜索,很像字节跳动对百度的冲击。头条、抖音都按照用户的喜好量身定做,用户娱乐体验更好,想要的信息直接看到了,用户就懒得去搜索了。
2017年拼多多营收增长245%,2018年拼多多营收增长652%,2019年营收增长130%,年活跃买家数达5.852亿。拼多多几年的用户规模就达到竞争对手十几年的成绩。
实践发展永无止境,思想破冰永不止步。如今的经济特区,既有数十年沉淀下来的改革开放经验,又有中央放权让利为其营造的大好改革环境和试错容错空间,有理由相信,深圳等经济特区,将会不断续写更多“春天的故事”。(久泰平)
但是,拼多多并没有因为竞争对手进线下而放慢增长势头。
而“拼”电商则成功利用了社交,用熟人之间的信任去掉了“淘”的时间和精力成本。这一点差距是巨大的。
在淘宝推出特价版、京东推出京喜的情况下,这种增长率的差异是无法用价格或者互联网潜力市场去解释的。
其实,并不是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懒了,而是人类自从出现以来,一直在向着懒的方向进化。能够满足人类“懒”需求的公司都成功了。
而拼多多这种“拼”电商,把重点对准了“人”。
这些节省的费用,通过平台转化,最后就会变成最终产品的价格优势,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购物体验和更好的价格。
这种效率是颠覆性的。所以电商成功了,阿里和京东出现了。
三是拼多多非常聪明的把社交、娱乐与购物结合起来,分享“拼”的过程,实际是一个休闲娱乐的过程,是一个熟人间社交增进感情的过程。消费者不仅没有花时间成本,还用这个时间获得了社交与娱乐。
思想破冰是一场作风效能上的深刻变革。改革开放要重视推进过程,更要注重结果成效抓落实。40年来经济特区发展的顶层设计表明,改革不停顿,开放亦不能止步。经济特区制度越办越好,离不开与时俱进地推出改革措施,形成重大制度创新成果。这也需要“思想破冰”作为支撑:如果说,以往把门打开、把机制盘活,让资本、人才、技术、土地等要素动起来,是思想破冰的体现,那接下来改革开放再出发,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课题,都需要思想破冰作为依托,都需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推进,不断完善,不断谋求新成效。
在前电商时代,人们都买一件商品要等到节假日,乘坐交通工具去专门的商场,付出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挑选,而可挑选的数量非常有限,转几家店一个节假日就没有了。挑选好商品也要再背回家。同时,商品在层层渠道利润的加成下,最终售价非常高昂,这种体验成本高、体验差。
人类“懒”得走路,才发明火车、汽车、飞机,才有奔驰、宝马、奥迪,波音、空客。
人类“懒”得钻木取火煮饭,才发明了火柴,打火机,才有燃气灶。
各种与电商业务配套的产业链都在发展,有了快递公司,有了物流网络,有了智能手机,有了3G、4G、5G网络,有了各种大小商家,有了各个级别的供应商……
消费者的简单逻辑,就是电商行业成功的简单逻辑,大道至简。
人类的基本需求从未改变,但是满足需求的方式一直在进化。进化的方向是获得的满足越来越高,付出的成本的越来越低。这是消费者的简单逻辑。
即使当年阿里和京东失败,也会有易购和当当崛起,利用技术进步,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行业一定能成功,区别只是哪个公司成功而已。
“淘”电商在“人”“货”“场”三要素中,选择“货”和“场”的控制,控制商家,控制货源,把“人”用流量拉进来用各种办法转化为消费。
拼多多最近一季度财报显示,拼多多MAU单季度增长超过八千万,净增月活用户数相当于两个淘宝特价版。
电商相比线下渠道,有效率更高的挑选模式,体力付出更少的取货模式。人们只要打开电脑联上网,几分钟就可以浏览一个页面,半个小时就可以看过去一个周末才能看完的商品。下单后不用付出时间、精力,在家等待送货上门即可。
拼多多并不是产品品质打折扣才有低价,事实是iPhone这种产品拼多多也有低价。补贴是哪来的?没有低成本,拼多多负担得起补贴吗?
而“拼”电商的流量是分布式的,私域的,拼电商自己不需要为了用户的朋友圈,微信群流量花一分钱,不需要一分钱广告费。这种流量是用户互相贡献的,无成本的。
这种增速的差异证明,所谓价格和所谓的“下沉”市场并非拼多多成长的本质原因,拼多多的崛起与持续增长,实际是中国电商行业的又一次大变革。
中国电商的发展就是这个消费者简单逻辑的产物。
二是流量成本。“淘”电商要通过流量,把用户吸引过来,然后变成GMV,但是流量是要花钱的。这个流量成本最后会变成各种服务费用,加到产品的售价里面去。降低了销售的效率。
所以,京东发展自己的物流,建立物流壁垒,提供更快捷的购物体验。淘宝发展出支付宝,评价制度,解决交易延时的信任问题。
思想破冰是一场认识理念上的深刻变革。40年来,正是经济特区不断坚持思想解放,才涌现出一批敢闯敢干、敢为人先的杰出人才,诸多人才如尖兵突击,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探索出一条条可复制的发展之路。实践表明,比经济转型更有难度、更为关键的是思想转型。也要看到,大胆解放思想、打破“认知瓶颈”,并非百无禁忌、无边无际,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,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,在深化认识中提高站位。学会始终坚持用新思想新理念武装头脑、指导实践,在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,以认识的提升推动发展质量的提升,以思想的转型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。
但是,当电商发展成熟,产业链配套之后,电商的购物体验趋同了。
从京东、淘宝、拼多多,到苏宁、唯品会、当当,大家都有有提供丰富商品的商家,配套都有遍及全国的物流网络、都有方便的支付,消费者体验趋同。下一步如何竞争?这里就体现出差异。
这就回到了最初的消费者的简单逻辑,谁用更少的成本让消费者购物更爽,让消费者更“懒”,谁就会获得消费者。
真正的差异在于思路与战略的不同,也就是“拼”电商和“淘”电商的区别。
而“淘”电商“淘”的过程更类似于一项选择的工作,是要花费时间精力的。休闲社交与工作对比,“拼”电商的优势不言而喻。
电商购物的体验越来越好,产业越来越成熟,配套越来越多,越来越方便。
中国的电商快速发展了十几年,到了2015年前后开始出现增长放缓的瓶颈。而拼多多却在电商成熟,发展放缓的年代成立,并且高速崛起。
过去几年,拼多多强势崛起,起初,人们解释为拼多多像快手一样,只是挖掘了三线以下城市的潜在市场。其他电商纷纷跟进,推出适合潜在市场的特价版产品与拼多多竞争。
中国的第一代风险投资人徐新有一个观点,消费者变得越来越“懒”,所以能够让消费者“懒”得舒服的公司能够成功。
在电商发展的初级阶段,是电商替代线下销售渠道的阶段。首先要解决购物体验的问题,就是前文说的消费者简单逻辑,用更少的钱买更好的商品,有更好的购物体验。
“拼”电商与“淘”电商的区别
人们选择电商,核心的需求没有变,就是要购物。但是,人们希望用比较低的成本获得比较好的体验。
“淘”电商忽略了一个关键点,人首先要有购买的目的才会去“淘”,而“淘”是有时间与精力成本的。一切都方便了,“淘”这种行为本身就变成成本了。
当年电商用这个简单逻辑战胜传统渠道,如今“拼”电商也在用这个简单逻辑在侵占“淘”电商的地盘。
思想破冰是一场发展方式上的深刻变革。当前,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,同时也意味着,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,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,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、敏感程度、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,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,坚持以“系统思维”推动高质量发展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。要看到,解放思想不仅是认识问题,更是实践问题;不仅要解决理论问题,更要解决发展问题。要坚持系统思维、注重规律把握,充分考虑到现象与本质的关系、整体与局部的关系、路径与目标的关系,立足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解放思想、围绕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解放思想、顺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放思想。
如今,拼多多APP在安卓平台的30日日均下载量是5692万次、淘宝是3112万次,京东是2161万次,拼多多的下载量比淘宝和京东的总和还多,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。